南心村位于坛丘镇区东,村名沿用新中国成立初的乡名。村东靠西白漾,南邻郎中村,西依烂溪,北接龙桥村。60年代,村部驻地南湾里;80年代,长田圩。全村总面积1.74平方公里,原有危、福、宿、馀4只圩,1969年西白漾围垦后,福字圩与围垦荡田相连而取消,后将危字圩改为福字圩,馀字圩改为危字圩,去掉馀字圩之名,2000年7月,村辖危(馀)、福(危)、宿字3只圩;东汲(吉)港、生田滩、徐家港、桃子湾、狭(鸭)港里、长田圩、南湾里、混水河8个自然村。全村有村民小组11个,农户318户,人口1146人,其中男581人,女565人。
一、区域
清乾隆前,南心村属澄源上乡十八都二图、六图;乾隆后,为二十一都一图、四图。民国时期属三区(盛泽区)。民国18年(1929年)8月,属长甸乡。民国35年初,属长安乡的一保、二保,共17甲。民国37年2月,属忠介乡管辖。
民国38年5月6日,坛丘解放,属盛泽区忠介乡。1950年2月,属坛丘区南心乡,辖危福、太平2个全村,南心1个不全村,后成立互助组,初级合作社。1954年7月,属盛坛区南心乡。1956年3月,属盛泽区坛丘乡,是年成立高级合作社时取名为金星三社。1957年10月,属盛泽区盛南乡。1958年9月,成立坛丘人民公社以营编制时为九营,取名为南心大队,辖8个生产队。1981年,一队、二队、六队各划分成2个生产队,共11个生产队。1983年7月,恢复乡建制,大队改为村,村民委员会成立。1994年5月,实行镇管村制,属坛丘镇管辖,直至2000年7月。
二、经济
(一)农业
南心村农作物以水稻、三麦、油菜、蚕桑为主。1976年,全大队耕地面积2010.7亩,其中水稻面积1908亩,粮油总产1020吨,蚕茧总产7.4吨,农副业总收入28.3万元。1999年,全村耕地面积1164.2亩,其中水稻1164.2亩,粮油总产1012吨,蚕茧总产11吨。
(二)工业
新中国成立前,南心村的工业只是家庭小手工业和丝织业。50年代,农民织加工绸。60年代,大队办起粮饲加工厂。70年代,大队办起丝织厂、弹簧厂。1994年始,村发展个体丝织厂。1996年,村办起酿造厂。1999年,全村工业产值842万元,经济总收入1681.7万元,人均分配4894元。
三、社会事业
(一)教育
民国时,东汲港有1所洋学堂、1所私塾。1950年,危福村将民国时的学校改名为危福村小学,为南心小学的前身。1952年,混水河办起1所小学。60年代中,南湾里办起1所耕读小学。1969年,南心小学成为片辅导校,办起“戴帽子”中学,为南心片中学。1976年下半年,全片所有“戴帽子”中学的学生全转人南心中学学习。1991年下半年,南心片中学撤并至坛丘中学。1992年,南心辅导校易地建造在郎中村四组。1993年下半年,郎中、南心2所学校合并,取名为中南小学,仍为辅导校。1997年下半年,全片的高年级全并入中南辅导校。1998年下半年,龙桥小学的三至四年级学生撤并至中南小学。
(二)卫生
1968年,大队派一名青年去学习医疗技术,成为赤脚医生。1969年,大队办起医疗室。1986年,村开始创建合格卫生室;1999年,村卫生室成为甲级卫生室。2000年7月,村有甲级卫生室1所,卫生员3人。
(三)其他
1958年,大队通电话。70年代,大队筑好拖拉机路;1984年,村通自行车路。1994年,村通自来水。1995年,村通公路。 1998年,村通有线电视;成为吴江市电话村。
四、集体荣誉
1977年,南心大队被中共吴江县委、县政府评为“农业学大寨”先进集体。
五、历任党支部书记
自中共南心村(乡)党支部组建初至2000年7月,历任支部书记(依次):王六宝、陈根荣、钱海泉、钮春林、刘长贵、王林根、钱根荣、钱雪荣(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)。